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
三、四段,领会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叙事特点,品味作者独到的行文方式,做到结合注释顺利的翻译文章,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也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请看我们所熟悉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临刑壮举(用VCD播放电影《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我们知道,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走向了刑场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去洗亮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刑豪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描述的是同样壮烈的豪杰之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请同学们齐读第
三、四段,去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
二、同学们齐读课文
三、四段
三、研习课文
三、四段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三、四两段的内容明确不必强求一致,但应注意要求点明时间、人物、事件叙述顺序自由安排,具体情节可以发挥,教师要给予鼓励问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明确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问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明确周公被逮之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动,触怒了东厂的官役,遭到了官役们的大声责骂,引起了众怒,故而群情汹涌,一起逐打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扶而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堤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问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问文章为什么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明确“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时,不单写五人,而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同时,作者直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姓名正是把他们作为“吴之民的代表,大书而特书,并用“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一句,与首段“墓而葬”相照应其赞扬之意,自然溢于言外问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时的情景(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文章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问“颜色不少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颜色不少变意思是脸上的神色一点也没变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加以烘托,显示五义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精神问文章为何要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明确这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五义士壮举的钦敬,同时,交代了“贤士大夫”买其头颅而函之的义举很明显,作者既歌颂了五义士的英雄气概,又肯定了“贤士大夫”的行为,而对于“贤士大夫”的肯定,也正是对五义士的歌颂,并且照应前文的“墓而葬”问课文
三、四段讲五人死难的过程如果删去“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这句话,将两段合为一段,好不好?明确不好这句话在文中有三个作用其一,紧扣题且《五人墓碑记》,突出题意其二,同第一段修墓缘起的叙述和第二段修墓意义的记述相呼应加强前后联系其三,第三段是叙述苏州市民中的反阉党暴动的全面情况第四段是重点叙述苏州市民中五人慷慨就义和“贤士大夫收尸情况的这句话写在第三段的最后,可以小结第三段并使全面叙述和重点叙述两个段落之间区分清楚
四、比较阅读出示投影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成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
①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银铛
②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气忠贤大惧己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堤骑不出国门矣摘自《明史•周顺昌传》注
①东厂明代的特种侦察机关,为宦官所掌握,从事特务活动,以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凡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②银铛旧时用来锁系囚人的铁索
③漕舟水道运官家的粮食或军粮的船思考这两段文字在立意、组织安排材料、表达方式等方面与课文的这些方面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描述了明代天启六年那次苏州暴动,表现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不同点
①这两段文字只描述苏州暴动的一般情况;课文则在一般情况外,还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批判甘心附阉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
②这两段文字的材料安排是按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在叙述方面是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修墓,后写苏州暴动,五人就义
③这两段文字全用记叙方式来写;课文兼用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
五、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记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像“哭声震动天地“挟而扑之”噪而相逐”等语,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尤其是“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语,非常简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不置一语却使人如闻其声,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遍这两段文字,再去领略一下英雄们的风采齐读课文
三、四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二、三题
2.预习、阅读
五、六两段,并进行书面翻译画出对比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