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读书笔记。
之。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选译了叔本华关于审美和美学方面的议论,如论阅读和书籍、论建筑美学、论音乐、论大自然的美、论雕塑和图画美等十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
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
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以下是本人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经典语段,与君共享。
无知只是在与财富结伴时才会丢人现眼。
穷人为穷困和匮乏所苦,对于他们来说,劳作代替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的全副精神。
相比之下,有钱、但无知无识的人却只是生活在感官快乐之中,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这可是司空见惯的情形。
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
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
并且是鲜明、有力的比喻,也就表明了提出比喻的人具有深刻的理解力。
亚里士多德说“能够找到比喻是相当难得的事情,因为这是唯一无法向他人学习到的本领。
这是天才的标记之一,道理在于要说出很好的比喻,就要认出事物中同类和相似的地方。
(《诗学》)那些人就是在当今精神思想破产的文坛中,一切向钱看的卑贱文人。
生动的字词、独创的成语和巧妙的表达就像衣服一样在新的时候。
这些令人眼前一亮,造成很好的效果。
但随后,人们就一窝蜂仿效它们。
这样,很短的时间以后,这些词句就被用滥了,到最后,变得完全失效了。
平庸之人写出的东西就像是用模板压印而成,也就是说,纯粹由正当流行的现成词语和短句所组成。
作者不曾以这些词语想到任何东西就把它们写了下来。
具高超思想的人却组合特定的字词以形容每一专门的情景。
人类使用的字词是维持至为长久之物。
一旦诗人、文学家把自己匆匆即逝的感受化为精确、恰当的字词,那这些感受就能在这些词语里存活,历经数千年,并能在每一个敏感读者的内心重又唤起这种感受。
越是古老的语言就越完美,尤其就语法方面而言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
学习多国的语言不仅只是培养思想智力和文化的间接手段,其实,这种培养方式是直接的,其发挥的影响极其深远。
所以,卡尔五世说过。
“懂得了多种的语言,也就等于多活了几遍。
我们可以采用逻辑学中常用的、以圆圈标示概念的形象化方法——这样,通过大致上互相覆盖、但不一定是相同圆心的含意圈,就可以把各种语言词语中的相同之处明白显示出来,如下图。
诗歌是永远无法翻译的,它们只能被改写——而这种改写始终是吃力不讨好的。
哪怕翻译的是散文,那甚至最好的译文与原文相比,顶多就像是换了调子的一段音乐与原汁原味的这一段音乐之比。
因为在我们的母语里,标示这一大的概念只有一个字词;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的某些相互的关联现在被我们发现了,因为我们所学的这一外语在其描述概念含意时有其独到的明喻或者暗喻;因此,学会了新的语言以后,事物的微妙之处、事物之间相同或者差别的地方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联,也就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这样,对每一样事物,我们都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
苍蝇可被视为狂妄无知、肆无忌惮的象征,因为所有动物都惧怕人类甚于一切,巴不得躲得越远越好。
唯独苍蝇却可以在人的鼻子上安坐!。
没有玫瑰是不带荆刺的,但很多带刺的却不是玫瑰。
这个人在童年、青年、很多时候到了成年,甚至有的的确终其一生。
都似乎与常人无异,显得同样微不足道。
但只要让时间走过一段日子并带来识货之人!这个人是不会与常人一样逝去无声的。
谁要是自身拥有足够的热量,那他就更宁愿对社交敬而远之,既不给别人麻烦,自己也不会遭受来自别人的烦扰。
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它们也才真正地为自己所用。
我们只能深思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我们就真正学到了一些道理;但反过来说,也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世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
我们所读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残羹剩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
这种情形见之于许多书呆子学究,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在涉及健康理解力、正确判断力和实际生活的技巧与智慧方面,这些学究与许多没有多少文化的人相比也相形见细,因为欠缺文化之人总是把从外在事物、实际经验、与人交谈和少许阅读所获致的点滴知识屈从和并入自己的思想。
而科学的思想者则在更大程度上这样做。
也就是说,虽然这些科学的思想者需要很多的知识,并因此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但他们的头脑思想却足够强劲地把所有这些知识纳入控制之下,吸收、同化这些知识,使之并入自己的整体思想之中;很多的知识也就被屈从于他们那有机、连贯的总体思想——在这些总体思想里面,伟大、出色的见解不断增加。
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时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
具备一流思想能力的人所带有的特质标记,就是他们所作出的判断都是直截了当、绝不含糊。
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甚至表达其见解的方式也无一例外显示出这一点。
因此,这些人在思想的王国就像王侯一样地具有一种王者般的直截了当;而其他人却迂回拐弯、顾左右而言他——这一点从他们那缺少自己特性的表达风格就已经看得出来。
头脑中的思想就跟我们的恋人一样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思想。
我们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眼不见,心不念!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有可能从此无法挽回地失之遗忘,而我们的恋人除非与我们缔结了婚姻,否则也有可能跟随了别人。
动物并不真正知道死亡这回事。
所以,个体动物直接享受到了种属不灭的特质个体动物的自身在其意识中是没有尽头的。
伴随着人的理智机能而必然发生的事情,就是确切知道了可怕的死亡。
但正如在大自然,凡事有一害则必有针对这一害的解救手段,或者至少是补偿,同样,人的反省理智思维虽然为人们带来了对死亡的认识,但这反省思维也与此同时帮助人们获得了形而上的观点,从而使人们在死亡这一问题上得到安慰——而这些安慰则是动物并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接受的。
正如弹簧持续受到重压最终就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会由于别人思想的持续侵入和压力而失去其弹性。
付诸纸上的思想总的来说不外乎就是在沙滩上走路的人所留下的足迹。
不错,我们是看到他所走过的路,但要知道这个人沿途所见之物,那我们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才行。
正如太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
这是因为我们阅读得越多。
被阅读之物在精神上所留下的痕迹就越少——因为我们此时的头脑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叠写满了东西的黑板。
这样,我们就无暇重温和回想,而只有经过重温和回想我们才能吸收所阅读过的东西,正如食物并非咽下之时就能为我们提供营养,而只能在经过消化以后。
如果我们经常持续不断地阅读,在这之后对所阅读的东西又不多加琢磨。
那这些东西就不会在头脑中扎根,其大部分就会失之遗忘。
总的来说。
精神营养跟身体营养并没有两样我们咽下的东西真正被我们吸收的不及五十分之一,其余的经由蒸发、呼吸和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这是阅读唯一能够培养我们写作的地方,因为阅读教会了我们如何发挥和运用自身天赋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前提当然始终是我们本身已经具备这些天赋。
但如果自身欠缺这些素质,那无论怎样阅读也都于事无初—除了勉强学到一些死板、僵硬的矫揉造作以外;以此方式我们就只成了肤浅的模仿者。
这些坏书、劣书抢夺了读者大众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而所有这些本应理所当然地投入到优秀的书籍及其高贵的目标中去。
而我们则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记住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所享有的后世名声就已表明了这一点。
只有这些人的著作才能给我们以熏陶和教益。
因为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们就局限于时髦和流行观念的狭窄圈子里,而这个时代也就越发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
因此,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期望读者记住他所读过的所有东西,就等于期望他的肚子留住他所吃过的所有食物。
食物和书籍是读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赖以为生的东西。
这些使他成了此刻的样子。
“复习是学习之母。
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
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在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这样,我们获得的印象也会不一样。
情形就好比在不同光线之下审视同一样的物体。
我们有两种历史政治的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历史,前者是意欲的历史,后者则是智力的历史。
文学家把我们的想象力活动起来的目的,却是向我们透露人和事物的理念,也就是通过某一例子向我们显示出人生世事的实质。
要达到这一目的,其首要条件就是作者本人必须对这些实质有所认识。
作者对人生世事的了解到底是深刻抑或肤浅,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好坏。
稿酬和版权从根本上毁坏了写作。
只有纯粹是因为有东西要写才动笔的人,才会写出值得一写的东西。
动笔写作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因为有内容要写出来;另一种人则是为写作而写作。
第一种写作者有了一些思想,或者积累了某些经验;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值得传达给别人。
第二种人需要钱,所以,他们写作就是为了钱。
这第二种人思考是为了有东西可写。
我们也可以说文章作者分为三类第一类只写不想。
这些作者把自己的记忆、回顾写下来,或者干脆直接从其他书里取材。
属于这一类的作者简直是多如牛毛。
第二类则是在写作的时候也曾作过思考——他们思考是为了写作。
这类为文者数目也不小。
第三类撰文者则是在动笔以前就想好了要写的内容。
他们已写作纯粹只是因为他们做过思考。
这些人为数极小。
甚至在这为数很小、在动笔之前就的确已认真思考过的作者当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凤毛麟角是思考过事物本身,而其他的写作者则只是思考过书本,思考过别人所说过的话语。
也就是说,这后一种人真要思考的话,那就必须先经由别人的和既定的思想而获得更加接近和更加强力的推动、刺激。
别人的、既定的思想就成了他们就地取得的题材。
因此,他们总是受到别人思想的影响,这也导致他们永远难以真正有所独创。
但上面提到的属于凤毛麟角的写作者,却是受到事物的激发而思考。
所以,那些人思考的是那些事物本身。
也只有在这些人的作品里面,才可觅到能够长存不朽的东西。
新的甚少是好的,因为好的只是很短时间内是新的。
羽笔之于思考就等于手杖之于走路,但最轻松自在的走路是不需借助手杖的,最美妙的思考也不需借助羽笔思考。
只有在我们开始老的时候,我们才会喜欢借助手杖走路,才会喜欢借助羽笔思考。
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写作,把自己确实思考过的相当一般的点滴东西。
以朴实简单的方式传达给读者,那么,他们所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让我们一读;在其特定的范围之内,甚至还是有一定的教益。
没有什么事情比写出无人能懂的东西更加容易,而以人人都可以明白的方式表达出重要、深奥的思想则是最困难不过的。
每一个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努力争取以尽量单纯、清晰、准确和扼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据此,简朴不仅始终是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标志。
文体是因思想而变得优美,但那些假冒思想家却尝试让自己的思想因文辞而获得美感。
语言文字只是思想的剪影;写出模糊或者拙劣的文字其实就是思维迟钝或者混乱。
思想平庸的作者只能写出空洞和沉闷的东西——这一点甚至从这些人总是带着一半的意识说话就可以看得出来,也就是说,他们连自己说出的字词的真正含意也不甚了了,因为这些字词是鹦鹉学舌般学来的,现在是习惯性脱口而出。
所以,他们更喜欢用上现成的短句和成语,而不愿意自己把个别词语组合起来。
这些人的表述比起上述提到的其他作者的表述,就好像一幅用油彩绘成的油画跟一张用模板印出的画作之比。
也就是说,在前一种情形里。
作者选用的每一个字,或者画家勾勒、涂抹的每一笔都带有特定的目的;但在后一种情形里,所有一切都是机械性印上去的。
至于上面提到的作品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沉闷,我们可大致上分为两类:既有主体(观)的也有客体(观)的。
属于客体(观)方面的沉闷始终是因我们现正讨论的作者能力欠缺所致,也就是说,作者根本就没有足够清晰的思想、见解可供传达。
相比之下,主观上感到的沉闷只是相对而言。
这可以是因为读者对作者所讨论的事情缺乏兴趣,而缺乏兴趣有可能是因读者自己的能力、见识有限所致。
每一种写作文体都必须带有某种精炼、简洁的气质,这也的确就是各种文体万变不离的宗旨。
头脑中一旦萌生了某一正确见解,这一见解就会力图清晰呈现,并且很快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清晰的想法很容易就能找到恰当的表达。
删去了不错的东西也总比加进空洞的废话要好。
赫斯奥德的话适用这里“一半比全部还要多”。
总之,不要把一切话都说出来!“让自己变得讨厌的秘诀就是把话全都说完。
所以,除了要点和精华以外,如可能的话,读者自己也会想到的东西则一概不写。
用词很多、但传达的意思却很少——这是表明作者思想平庸的确切标志,无一例外都是这样。
相比之下,具出色头脑的作者却能言简意赅。
真理在赤裸的时候是最美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朴,所造成的印象就越深刻。
简单和朴实是所有优美艺术都要谨守的法则,因为简单和朴实,甚至和伟大、崇高也是协调、1致的。
朴实的风格始终是为天才准备的礼服,正如赤裸是美丽身体的特权一样。
真正的简约(Kurze)就是永远只说出值得说出的东西,读者自己能够想到的则不必无谓讨论和解释。
文章应该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并且,在进行这种对话时,作者应该表达得更加清楚,因为读者一方提出的问题作者是无法听见的。
为此理由,写作的文字不应该是主观的,而应该是客观的。
写东西时疏忽、马虎的人,从一开始就以此方式承认了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真有多大的价值。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确信自己的思想包含真理,并且非常重要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所需要的热情,以不懈的毅力、一丝不苟地运用最清楚、最优美和最有力的语句,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正如放置圣物或者无价的艺术珍品时,我们会选用银制或者金制的器具一样。
柏拉图《理想国》的序言写了七次,每次都作出了大幅改动。
正如衣冠不整暴露出了并不尊重自己周围的人群,同样,草率、马虎、拙劣的文字,表明了作者并不尊重他的读者。
拒绝阅读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对作者合情合理的惩罚。
写出良好文笔所必须遵循的主导原则应该是一个人每次只能清楚思考一样事情。
所以,我们不能期望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思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思想。
真正理解事物归根到底就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unsaisirderapports)o我们越能在彼此差别很大的情形里和在各自完全不同的事物当中,重又认出事物中的同一关联,那我们对这一关联的认识就越清晰和纯净。
正因为比喻对于认知来说是强有力的杠杆,所以,能够提出令人惊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