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吴若彤期刊文章摘选(贾勇指导)吴若彤(六年级时的作品)《学会自立》节选读了《桃花心木》,我在脑海中想象着树和人的模样笔直高大,优雅自在,无所畏惧的桃花心木;个子高高,和蔼朴实,笑声爽朗的种树人种树人和树,在“生命至上”这一点上合二为一,让我明白了要学会自立那位种树人知道,如何让桃花心木成为真正的参天大树他给树苗浇水毫无规律,是有意模仿老天下雨,水不定时、也不定量以此锻炼树苗,让小树自己在地下寻找水源多年以后,凡是成活的树苗都会高大坚强,英姿飒爽,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如果种树人每天定时定量给树苗浇水,结果又会是什么呢?答案是桃花心木苗的根会一直浮在地表,禁不住狂风暴雨,一吹就倒然而初读文章时,我并不理解种树人的做法,觉得他太无情,不然有的树苗怎么会可怜兮兮地枯萎呢读了后文才明白种树人的良苦用心他在教树苗如何活下去,如何在自然条件下学会自立现实中有的“种树人”,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比如有些父母,为孩子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让孩子除了用功读书之外什么都不做,导致子女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其实爱的艺术在于生命至上的“无心插柳”,道是无情却有情传统道家文化强调无为,反而能成就小树无以伦比的顽强生命力我们青少年必须学会汲取水分、养料而自立,将自强不息作为生活中的立足之本吴若彤(全赢教育初一)《三生教育》节选三生教育是什么?我想写如今许多中学生都不了解其实我在听了贾老师的课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三生教育,学校也没有普及过多相关知识不过现在我了解到,〃生命〃〃生存〃〃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三方面〃不管孩子会不会,学习才是第一位〃这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学生先要学习会生存,这是必不可少的眼下学校多数老师也是一味追求“分数〃,对于三生教育也只仅仅涉及到了〃生命〃那么“生存”与〃生活〃呢?无疑比学习更重要所以必须强化学校对于三生〃的教育认同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客观上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高分所以我们更应强化对于三生教育的社会舆论认同,尤其要继续强化国家政策的制度认同国家应该出台〃三生教育〃方面的制度,使之成为学校必须施行、学生必须接纳的教育〃生命〃、〃生存〃、〃生活〃这三方面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过程,〃生活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强化对于三生教育的〃五个认同〃,即个人层面的思想认同,家庭层面的道德认同,学校方面的教育认同,社会方面的舆论认同,国家政策的制度认同吴若彤(全赢教育初二钻石班)《遗憾也美》节选遗憾的人生有残缺的美我们每个人都“生不由己”,在诞生之前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就像南唐后主李煜,注定要扛起国家的责任,却被命运开了个玩笑但即使如此,李煜却拥有清风之墨、流水之笔“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名句难道不美吗?我读了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许正是充满遗憾的人生,才使得李煜的词作得以流传千古遗憾的人生有跌宕之美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向上天祈祷,在这一年中没有大风大雨,没有洪涝灾害,希望一年能风调雨顺,以便他的麦田能够丰收上天许诺了他在一年后丰收的季节,农夫麦田中的麦苗却没有长出麦穗可见,没有遗憾和痛苦的人生,必定是无趣的遗憾和美好是交织的杨绛在干校时被安排去打扫厕所,她后来在回忆那段日子时说“我相信乌云总是会有金边的”当钱钟书和钱暧相继离她而去,她饱含深情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仁》此书在台湾连续几个月名列畅销书榜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杨绛遗憾固然有悲酸,但是也有欢喜人生充满遗憾,但这又何妨?屈原空有抱负而被流放,直到失去生命仍满怀遗憾,但他被后人怀念;李白为他狂傲不羁付出了代价,“抱”月而逝固然遗憾,可他成为了诗仙苏东坡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虽有仕途坎坷的遗憾,却成为了词圣……当我们不得不面对遗憾,也只有坦然接受它,保持追求真善美的向好之心,品味遗憾之美吴若彤作品中的“三进院落式布局(王辉老师)初二钻石班学生吴若彤在初一时发表过多篇期刊文章,而她的妙文《学会欣赏》是以“真善美”三个字贯穿全篇,第一段“欣赏源于热爱自然的诗心,源于关爱他人的善心,源于把生活过成艺术的丹心我要学会欣赏,成为真善美的化身”正文如下一一古往今来,人们都无比欣赏大自然的“真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让我欣赏横跨齐鲁的泰山;“水光激湘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让我欣赏纯真自然的西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让我欣赏傲雪斗霜的梅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让我欣赏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竹子……这些广为人知的妙文名句,难道不是源于会欣赏的诗心吗?山水有真意,草木皆可人我要学会欣赏,感受自然的真学会欣赏,才能领悟人心的善人各有所长,正如“山的沉稳在于厚重,水的活泼在于幽深”所以我们要欣赏自己,发现自身魅力,找到自我灵魂深处的潜力与优点学会欣赏自己,提升个人气质,找到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但是我们还要欣赏别人,这是一种“成人之美”的善念,能够使他人不断趋于完美有这样一个故事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的作案手法他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正因为这样的欣赏,这个青年从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最终他成了台湾羊肉炉店的大老板可见,是林清玄的欣赏,让小偷绽放出人性中的“善气学会欣赏,才能创造艺术之美我有时会想到“断臂女神维纳斯”那尊雕像,那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在人们心中成为了艺术美的标准之一受此影响,一些艺术家借鉴《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构思,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留白”试想,假若人们不懂得欣赏,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之美吗?缺乏欣赏的心灵,就像失去源头的江流,就像失去了根基的大树,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只能干涸、枯萎、消沉只有学会欣赏,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即使一时深陷泥潭,也照样能看到壮丽日出发现自然的真,领悟人性的善,创造艺术之美,都离不开欣赏我们应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积极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吴若彤(初三学生)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在语文考试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阅读理解题“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那么什么是修辞手法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答这类题呢?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引用、反问、对偶而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是
①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②解释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④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述的答题格式只是干巴巴的“躯壳”,需要我们通过具体分析将“血和肉”填进去这里以比喻为例进行分析比喻有明喻和暗喻之分,运用明喻时句中往往有“如”“似”“像”“好像”等字眼;而暗喻则用比喻词“是”(或者没有比喻词)先看这句话“窗外的杏花快要开了,而窗内的我却像枯藤般缠绵在病床上”句中有“像”,显然运用了比喻,这就是答题的第一点;第二点要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即找出本体与喻体把生病的“我”比做枯藤;第三点是找出本体与喻体的共同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枯瘦,没有活力,遭受了巨大疾病痛苦的折磨;第四点是作者的情感表达了“我〃痛苦、难受、无奈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暗喻例如“孩子们有的安静,有的活泼,每个人都是我心头的一朵花”句中有“是”,分析可知运用了暗喻手法答题套路和明喻是一样的,只不过需要更努力地寻找本体与喻体间的共同点分析可知,答案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比作“我”心头的花;写出了孩子们的纯真、可爱、美丽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荐稿人简况关于本文荐稿人的情况,百度“贾勇语文”或“贾勇写作”亦或“贾勇教授”、“陕西贾勇即可查到贾老师部分成果,然而署名单位主要是全赢教育、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曾经兼职任教的机构贾老师人事关系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考前辅导及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担任《作文素材》编委,所属单位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主持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部分学生厌读怕写的原因与对策”受到美国福特基金资助,并在结项时被北京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评定为优秀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