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四川眉山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文化遗产保护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步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口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棕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⑥在6月13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4.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B.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C.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D.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
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3分)A.《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B.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C.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I).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丰碑B.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C.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参考答案】
14.D(3分)[解析]中心论点应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生活”两个关键词
15.C(3分)[解析]“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不是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的尝试
16.B(3分)[解析]推论不成立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并不一定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2020四川眉山)关于在线教育的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材料一“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材料二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1、线上教学2)调查(可选取二项)
(5)
7.41%5679%
③
35.8%
④
16.05%
②
53.09%
②传统课堂
③线上教学2(互动多样型)
①传统课堂+线上教学2
④传统课堂+线上教学1
⑤线上教学1(听讲为主型)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451人)(来源衢州新闻网)材料三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月17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
20.73亿,访问人次达
17.11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10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保障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有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吕玉刚同时表示,这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结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破解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及时准确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在线教育要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
20.73亿》,《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
17.下列关于“云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B.“云教育”要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分工协作,缺-不可C.疫情期间“云教育”在我国能够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工信、广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I).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与互动式的线上教学融合最受学生青睐,听讲式的线上教学最不受欢迎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线上教育两种模式都具有课堂教学不可复制的三大优点,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C.这次疫情中,在线教育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同,他们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D.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全国中小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19.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性(4分)【参考答案】
17.D(3分)[解析]“逐渐取代传统课堂”错误,材料一中明确说“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8.B(3分)[解析]“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不正确,从材料二中看不出线上教育能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19.参考答案
①云教育”具有内容丰富、资源优质、使用便捷等优势;
②疫情期间“云教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③网络运行与技术运用能力还存在不足;
④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质量的保证还存在不足评分意见4分,每点1分,意思相同即可(2020四川眉山)土地的身影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己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舂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一一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槌土,每一锹、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碣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铮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白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锻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锲头举过头顶,馒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FI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馒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馒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缱一续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银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乂一个冬日,被他刨碎乂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乂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锲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镀头落在那块料碣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⑩我说“你看一一落了呢”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己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叮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馒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锻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儿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定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⑫我问“有多少地?”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⑭然后,父亲就挑起-担.我捡出来的料碣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碣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馒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塑出豆英窝似的小坑⑮到了家里,父藁把那i担料槌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硝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碣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I叫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碣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硬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勰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21.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2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分)
(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3.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6分)【参考答案】
20.B(3分)[解析]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有误,木文并没有“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21.参考答案
①点题,
②自然引出下文,
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评分意见3分,每点1分,意思相同即可
22.
(1)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评分意见3分,每点1分,意思相同即可
(2)参考答案“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评分意见3分,每点1分,意思相同即可
23.参考答案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评分意见6分,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2020四川眉山)。


